您當前的位置 :頭條 >
世界新動態(tài):中秋之夜:誰是粵式浪漫的守護者?
2022-09-11 16:33:38   來源:時代財經(jīng)  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(wǎng)易微博

二十多年過去了,紅姐變成了紅姨,她的身份也從一個酒樓的樓面變成了彩扎匠人。


(資料圖)

廣式彩扎傳承人:陸燕紅 時代周報 黃亮/攝

彩扎指的是匠人用竹篾做骨架,然后用彩色紙張、搪塑或者布料當表皮,做出各種飛禽走獸或者戲曲故事。它起源于唐宋,但直到2008年才入選國家非遺名錄。

彩扎獅頭 圖片來源:圖蟲

千百年來,人們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在日新月異中消失,比如曾經(jīng)彎著腰耕種水稻的方式逐漸被農(nóng)機取代,比如中秋之夜小朋友們舉著小彩燈滿院子亂跑的畫面也逐漸淡化。

紅姨多少希望曾經(jīng)中秋那種歡騰的氣氛能回來,但她也知道,在城市老少都習慣了網(wǎng)絡化生活的日子里,燃燈成了中秋極少數(shù)人對傳統(tǒng)的追憶。

既然仿古的群體在,紅姨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彩扎身上,畢竟有人還喜歡,那么彩扎也還沒有到消失的時候。

不過紅姨還是有些擔心,擔心未來不會再有人懂得這項技藝,擔心曾經(jīng)布滿歡聲笑語的中秋佳節(jié),逐漸平靜。

到廣州去煲蠟

中秋的前兩周,陳月喜(化名)在微信群里說要到廣州找朋友玩“煲蠟”過節(jié)。

這是通過加熱裝了蠟燭的月餅盒,讓里面的石蠟達到燃點,然后往里面濺水產(chǎn)生火焰的游戲,它基本上只存在于廣東和香港地區(qū)?!拔疫@邊沒啥文化傳承,大家都忙著掙錢,這種有意思的活動,當然要去廣州玩?!?/p>

即便是在廣州,煲蠟的活動也只存在于很有限的小圈子里,甚至很少有人知道這樣的過節(jié)游戲。

事實上,古人窮極所想希望在中秋之夜通過燃燒發(fā)生的光亮,可以和月色媲美,比如燒塔、煲蠟、甚至浪漫色彩強烈的孔明燈。

燒塔 圖片來源:圖蟲

從發(fā)展的角度來看,中國人在中秋之夜點火的習俗,是人類經(jīng)歷了恐懼火(雷、電),再到掌握火的漫長歲月留下的“遺產(chǎn)”。所以在月明之夜,釋放火焰標志著人類掌握了一種從容地接觸自然、融入自然并且控制自然的能力。

中國自古以來就對這樣的能力贊賞有加,比如南宋的一個叫周密的文學家,在《武林舊事》里說,中秋之夜放水燈,數(shù)十萬盞,浮滿水面,爛如繁星。

這場景像極了蘇軾在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里的心態(tài)“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”。既然如此,那就通過水燈,把人間變成月宮。

不過周密說放水燈不是為了美,而是江神所喜。他或許沒意識到,通常中秋一過,氣溫驟降,當上游的水面逐漸凍結(jié),夏天泛濫的江河自然歸于平靜。

但在對自然仍是樸素認知的年代,這樣的敘事能讓人感到心安,所以中秋燃燈,變成了一個傳統(tǒng)習俗。

燃放孔明燈 時代周報 黎廣/攝

到近代,中秋節(jié)燃燈的風俗越來越普及,開發(fā)的周邊游戲也逐漸豐滿,在《閑情試說時節(jié)事》里,有提到廣東地區(qū)在中秋期間張燈最盛行,各家會在節(jié)前的十幾天,用竹篾扎燈籠,做果品、鳥獸、魚蟲,還會寫上“慶賀中秋”的字樣。在中秋之夜會在彩扎里點上蠟燭,系于竹竿上,或者屋檐,俗稱“樹中秋”,或“豎中秋”。

無論水燈還是演化到后來的燒塔,中秋之夜里,但凡人類通過自己的方式制造出的光,都會被賦予關于團圓的欣喜和對來年生活的美好期盼。

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,原始的明火在城市里被嚴格限制,那些曾經(jīng)關于中秋的習俗,慢慢地就只剩下與吃相關的傳統(tǒng)。

但,這并不是全部。

屋檐下的金魚姬

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,人們或許無法在一個小村子里找到另一個吉他愛好者,但在城市里,再獨特的喜好,也能找到可以共鳴的人。

伴隨著漢服熱度不斷上升,與之搭配的彩扎燈籠又有了悄然復興的可能,在小紅書上搜索中秋漢服這一詞語,出現(xiàn)的照片大多包含彩扎燈籠這一元素。在妝容精致,身著漢服的年輕博主手中,彩扎燈籠成為了最時髦的節(jié)日單品。

紅姨是制作這些彩扎燈籠的幕后匠人,在她家里,屋檐下掛著她做的彩扎金魚,就像《懸崖上的金魚姬》,這條金魚如今也過上了人類的日子。

紅姨做的彩扎燈籠 時代周報 李杭/攝

紅姨有著典型老廣的性格,說話不緊不慢,對于旁人提出的要求,會盡力解釋自己的難處,但會更盡力地滿足要求,語氣中甚至透著一些慈祥。

她的確進入了慈祥的年紀,從成珠酒樓退休后,她就到老鄰居關根的家里照顧他的起居,關根從小看著紅姨長大,他有個密不可傳的手藝是彩扎。

紅姨說一開始她沒有想學彩扎的念頭,只不過想照顧這個年邁的鄰居。

從這個角度來看,紅姨和那條金魚也非常相似,最初她也沒意識到會走上彩扎之路。

關根師傅留給紅姨的工具 時代周報 李杭/攝

可關老爺子在被照顧了幾年后,開始傳授彩扎技藝。從字面上來看,給竹篾搭好的骨架貼上彩色的紙片,并沒有什么技術可言。

實際上做起來,一切就不一樣了。單是削竹篾一個流程,就需要半天,這還不算給竹篾造型,蒙紙等工序,紅姨說一個簡單的彩扎,可能需要做兩天。

做彩扎燈籠的第一步:削竹篾 時代周報 李杭/攝

做彩扎燈籠的第二步:扎骨架 時代周報 李杭/攝

做彩扎燈籠的第三步:蒙面 時代周報 李杭/攝

關老爺子一開始就知道這個結(jié)果,所以在紅姨開始手持工具的時候,關根對她說:“阿紅你要做下去啊,能做多少,你就做多少?!?/p>

執(zhí)著的匠人知道一輩子守著一個工藝的艱難與孤獨。在紅姨退休后的這20多年里,從削竹開始,默默地從做簡單的花鳥魚蟲,到最后可以做出中國南方特有的醒獅獅頭,艱難與孤獨不會毀掉人,放棄才會。

紅姨也從50多歲,忙碌到了70多歲,一年365天,她幾乎全年無休,最忙的是中秋和元宵節(jié)前。

好在紅姨的老街坊們,時常照顧她的生意,所以高強度的工作雖然會加重紅姨身體上的疲憊,但是卻會給她的心靈帶來極大滿足。

紅姨的客廳就是她的倉庫,而街頭便是她的賣場,如果有人找她訂購燈籠,她便在微信上與買家約定碰面地點,親自將燈籠交到顧客的手中。

因為紅姨心態(tài)上的開放,不管是媒體采訪還是學生拍攝,她都一概歡迎。就這樣,借助年輕人在網(wǎng)絡上的傳播,每年也有不少新的顧客找到紅姨,想要購買她的燈籠。

和紅姨相似的是,年輕的恒葆也對廣式手札燈籠有著同樣的熱愛,但他的金魚是掛在攤位的木架子上。

恒葆位于永慶坊的攤位 時代周報 黃亮/攝

“最開始我是專職做淘寶店的,去年開始在永慶坊擺攤?!庇缿c坊在廣州荔灣區(qū)恩寧路老街,是極具廣州都市人文底蘊的西關舊址。

十年前,從接手老板的店鋪開始,恒葆把身心全撲到了手工燈籠上。這么多年他也從一個手工愛好者,變成了手工燈籠手藝人、堅守者。

如果說紅姨的燈籠還保留著最傳統(tǒng)的工藝,那恒葆的燈籠,則是傳統(tǒng)技藝和時代結(jié)合下的產(chǎn)物。

恒葆繪制玻璃紙燈籠 時代周報 黃亮/攝

“我發(fā)現(xiàn)在線下售賣的感覺是完全不同,因為可以和顧客直接交流,所以我也能更加了解最近年輕人的喜好,從而做出調(diào)整?!?/p>

為了提高效率,恒葆的手工燈籠全部采用鐵絲做骨架,在材質(zhì)上,使用透光性好、色彩豐富的玻璃紙,在造型上,會根據(jù)潮流的變化開發(fā)出符合年輕人喜好的樣式。

恒葆的燈籠不僅契合年輕人追逐國潮的心態(tài),也讓很多中年人找回了童年的感覺。

“很多街坊鄰居跟我說,看見我做的燈籠,就好像找回了童年的記憶,有沒有燈籠,節(jié)日的氛圍是不一樣的。”

和紅姨一樣,恒葆也必須要那種執(zhí)著。“做手工燈籠,雖然沒有過高的技術含量,但需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是比較大的,如果沒有熱愛,肯定是堅持不下來?!?/p>

從個體到集體賞燈

孔夫子講的人生樂事: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。不過那種喜悅,隨著交通和通訊網(wǎng)絡的日漸普及逐漸淡化。

高鐵和飛機拉近了人的距離,國內(nèi)城市間距離的衡量,從公里數(shù)變成了小時數(shù)。人們經(jīng)往來不同的城市,相聚和分離因為即時通訊而變得離愁減少,哪怕是個心血來潮,從北京到廣州,朝發(fā)夕至也能趕上晚宴。

于是那種千里奔波的儀式感,在相見的喜悅里越來越少,于是曾經(jīng)中秋講究的團圓,似乎也因為日常的常相見,隆重和珍貴的感受慢慢變淡。

這使得傳統(tǒng)技藝的燈籠,逐漸從以往的個人玩物,進入了公共領域,變成了承載集體記憶的具象載體。

廣州永慶坊的金魚燈籠 時代周報 李杭/攝

好在隨著時代發(fā)展,年輕人對傳統(tǒng)技藝的興趣日益濃厚。在網(wǎng)絡與新興科技的推動下,傳統(tǒng)技藝和年輕人之間的通道被打通,他們通過觀賞、傳播和消費,來表達著對傳統(tǒng)技藝的支持。

手工玻璃紙燈籠 時代周報 黃亮/攝

當問到紅姨,她的這門手藝是否會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況。紅姨說:“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對傳統(tǒng)手工藝的關注越來越多,我相信彩扎燈籠也會受到更多的喜愛,更好的傳承下去,而我能做的就是做好每一個燈籠。”

不論是紅姨還是恒葆,他們都像是我們身邊最普通的人,而讓他們不普通的,則是對待自己事業(yè)的那份熱愛與堅守。

手工燈籠為中秋節(jié)營造出濃厚的節(jié)日氛圍 時代周報 黃亮/攝

“以后彩扎的傳承都要靠你們這樣的年輕人了”,紅姨說著從電視柜里面拿出來了一個盒子,里面裝的都是有關彩扎的新聞剪報,以及裝有大學生拍攝的紀錄片的U盤。

她說,等到她不能做了,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。

要來廣州的陳月喜在微信群里發(fā)了一張自己左手拇指的照片,他說關節(jié)那兒有個圓形的疤,“小時候調(diào)皮,那年中秋節(jié)晚上,爸媽喊我回家,一生氣我就把手里的塑料燈籠燒了,一滴融化的塑料滴在了這個關節(jié)上,留下了一個渾圓的疤,反倒像一個月亮。”

陳月喜把兒時的傷疤當成了一個隱喻,至于是什么,他自己也說不大清楚?!翱赡茉谀侵螅瑢ξ襾碚f,中秋多少有些傷感了,也終于懂了古人說的:古人不見今時月,今月曾經(jīng)照古人這話的意思?!?/p>

關鍵詞:


[責任編輯:ruirui]





關于我們| 客服中心| 廣告服務| 建站服務| 聯(lián)系我們
 

中國焦點日報網(wǎng)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-20,未經(jīng)授權,請勿轉(zhuǎn)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